
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朝代,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爭霸的動蕩局面,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。而保密制度也因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和利益的目的應運而生,成為秦朝君主專制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身為早期的封建王朝,秦朝的保密思想很多都具有開創性。在秦朝建立之初,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,地方推行郡縣制,形成層層傳遞的關系網,嚴格控制權力的歸屬,建立起封建社會賴以生存的政治根基,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漸完善。
泄露皇帝信息“皆殺之”
秦朝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實行保密制度,對于泄密之人有嚴格的刑罰,并規定專人傳送公文,建立起一套相對完整的保密措施。而由于秦始皇確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無上性,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側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蹤,包括居所、行為言論甚至死亡信息。
在《史記?秦始皇本紀》中就有所記載:“(秦始皇)所居宮毋令人知……行所幸,有言其處者,罪死……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?!倍鴮τ诰餮哉摰谋C芨?。秦始皇曾因懷疑隨行人員泄露了他說的話,下令將當時所有在場的人“皆殺之”。
除了上述明確的保密要求,統治者還要控制知情范圍。秦始皇在外巡行過程中駕崩,貼身官員選擇秘不發喪,除丞相李斯外,只有“胡亥、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”。由于保密措施嚴密、知情范圍控制嚴格,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終未泄露。正是因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,旨在維護國家政權的保密制度可能誤入“歧途”,成為專制君主駕馭臣民的權術手段。這種嚴苛的保密觀下,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。
公文保密“慎之又慎”
由于對信息保密的迫切需要,在這一時期,統治者建立了較為周全的保密制度來維護帝國的信息安全。其中最重要的,是創建了周密的公文管理制度。在史料中,能夠發現當時的統治者曾經通過頒布詔書、制度約束等多種方式,告誡各級官員要注重保密,并著重強調了泄露秘密的后果。秦代還設立了專門負責公文起草、送呈、歸檔的機構,負責人稱為“尚書”。尚書機構的所在地,戒備森嚴,有利于公文的安全與保密。
不僅機構秩序森嚴,對出任尚書的官員也有保密要求,“國家舊法,選尚書郎,取年末五十者,使文筆真草,有才能、謹慎。”關于公文收發的程序也有《行書律》規定:“行傳書,受書,必書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。”
為防止公文在傳送過程中被私自拆閱,秦代專職人員都要對公文進行一定的處理,以保證其機密性。這種傳統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國君和卿大夫在文書上用璽印封緘以示慎重,防止傳遞時泄密。發展到秦時,將文書的保密處理稱為“封”。其封緘方式是:書寫有文字的竹簡或木牘被捆扎之后,在繩結處敷以特制的膠泥,再在膠泥上鈐戳呈報人或部門的印章,可以防止文書在傳遞途中泄露。
秦代對檔案管理也有嚴格的保密要求?!渡叹龝?定分》記載,“有鋌鈅為禁而封之,內藏法令一幅,禁室中封以禁印,有擅發禁室印,及入禁室視禁法令,罪皆死不赦?!蓖ǔG闆r下,檔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,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宮、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縣,并規定私自進入禁室偷看檔案者、改削者死罪,進一步保障了檔案安全,防止泄密。
轉載自保密觀微信公眾號
全國咨詢熱線


